close

這集只有一句形容詞叫做全體失心瘋,


因為沒啥特別的,那就沒啥好講低(被飛踹)XDDD


 


閻同學的聲音、到了這集、我終於比較聽的出來原本的聲音、而不是一堆模仿的聲線


或者是選錯歌、或者是唱錯方式、但我喜歡聽到"真實"....不論好或壞(笑)


這個小妮子、未來應該也蠻可為的,呵呵~~


 


林育群同學居然被老外發掘了,有時候這種事情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自從人類有了電腦及網路之後,這種被雷打到的機率實在是大增不少,


雖然對我來說,我還是不知道從哪裡去欣賞這樣的音樂,


但我尊敬每個有夢想且執著的人,雖然在哪之前,這群人身邊的人應該蠻辛苦的(笑)


有時候、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吧,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生活的熱情",而不是"生活的技能"


這對東方的父母來說雖然有點困難,但人、總是要進步的(拍拍肩膀)


打安全牌、舒舒服服過一輩子當然也不錯,但是。。。就真的很無聊阿XDDD


奇怪、大家小時候都沒讀過麥帥為子祈禱文嗎?@@a......


擁有生活的熱情、絕對比培養生活技能困難百倍以上哪XDDD


而當這群小子們真正去體驗的時候,很多時候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我的熱情、理想、抱負不過如此"(大笑)


又何必在他十幾歲的時候罔作小人呢XDDDDDDDD


留著他三十歲的時候再嘲笑即可....哈哈哈....(被踹飛)


 


某位作家(朱學恆???)似乎有寫了長篇大論在網路上,


認為台灣人對待一位talented的人給予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很可笑,還提到蘇珊大嬸云云,


順便臭罵了王偉忠一票人.......


看了我實在大笑不已,這位作家顯然被這種一窩瘋的現象腦子弄得笨掉了


難道他以為蘇珊大嬸過去幾十年過的生活是備受尊敬嗎?(笑)


這位蘇珊大嬸過去也是大小歌唱比賽不斷哪~


這麼厲害的經紀人或是媒體,過去幾十年眼睛不都是瞎的嗎?


過去那些曾在台下聽她唱歌的聽眾,過去幾十年耳朵不都是聾的嗎?


瘋狂的追捧及漠視,都是人最莫名奇妙的天性。


 


我對這位作者文章內容感想只有四個字叫做"俗氣無知"!


歐美行銷包裝公司當然可以好好打造所謂有天份、又肯努力的歌手,並且日進斗金,


對於一個有天份的孩子、走上這樣的路、只要自己把持的住、絕對值得祝福。


在已經充滿話題包裝的世界再多上一筆、再多幾個躺著賺錢的人、偶個人完全沒意見。。。


但那些過去給林育群機會的製作單位們如今遭到"不識人才"的罵名、又該情何以堪?


 


台灣是一個彈丸之地、很多領域都是一磚一瓦的讓很多人才孕育、成長、給他時間、給他養分,


培養了許多這些"據說"深具國際專才的人,


這些人才,在這種時間點、如果喜歡選擇用外國月亮比較好的角度去批判諷刺台灣環境,


連基本的事實真相都不去挖掘、身為知識分子除了拿了好處還賣乖之外、到底做了什麼?


人、、、可以聰明,但聰明是要拿來改變現狀、幫助大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這種類型的人,學了一些皮毛的外國常識、嘲笑奚落著很多願意埋頭苦幹的人


讚揚著外國抓到行銷機會就能夠大撈一票的優良行銷技能及賺錢能力,


當你有了某種社會地位、卻還只能用這種方式謾罵、那我也只能說、、層次真是夠低。


當抱怨無理總是充斥每個社會階層的時候,我還真不知道該認真努力用心的是誰(冷笑)。


 


對我來說,台灣最讓人無奈的不是那些瘋狂的一窩瘋行徑,


而是這些既沒有真知灼見、又喜歡後面跟風踩人的文字作者或媒體。


林育群的事件,或者是一個個案,


但當海浪退潮的時候、你的確可以看到是誰光著屁股躺在沙灘上、還洋洋得意自己懂得躲在浪潮下。


 


至於大剌剌的說著文創產業沒創意云云的,


我記得他不是靠著"翻譯"魔戒才為人所知的嗎?(聳肩)


最近實在看了太多這類"有創意"的抱怨人才....


一整個...真是心有戚戚焉....XD


=========


這大概是我目前用殘餘腦汁能夠陳述的觀點,寫的不夠翔實或做不夠功課的部份請務必睜隻眼、閉隻眼,偶並沒有上報的潛力,僅止於留個紀錄,三十年後能拿來大笑一番(笑)



這位蘇珊大嬸過去也是大小歌唱比賽不斷哪~



這段話的邏輯是:自從網路世界發展之後,很多人的才能能夠發揮更多、更廣。
許多原本可能只是一般上班族、家庭主婦,做著或者很無聊的工作、擁有似乎遙
不可及的夢想,但卻多了能夠實現的機會,這是全世界都一樣的現象,不是今天
才發生的進展,而且按照時間來說,蘇珊嚐試了幾十年才能有這個機會,林育群
二十多歲就等到這個機會露臉、不也代表著台灣已經漸漸能夠讓這樣的人出頭,
而不是悶著頭打拼一個你根本不想要的工作嗎? 這就是原作者嘴下的抄襲世界
所能夠帶來的一點點機會。  而他基本上對話的對象叫做林育群,本來也不關其
他路人的事情,但對這樣一個可能接下來要面臨很多機會、挑戰、打擊的小孩,
我只想建議林育群應該忽略原作者的邏輯,對這樣艱難的環境心存感激,如果真
的能夠如原作者所願、大紅特紅、有能力的時候,嘗試著幫助這個環境去前進。


而不是如同原作者想告訴林育群的:money is everything...以及...這個小廟容
不下大佛的價值觀。請先證明自己是大佛、再來嫌棄這是小廟也不遲,話說回來,
真正的大佛也不可能會嫌棄小廟(笑)


歐美行銷包裝公司當然可以好好打造所謂有天份、又肯努力的歌手,並且日進斗金,


為了每個人自我的發展空間與考量,你可以選擇更好、更適合的舞台、這都是好事情。
靠著案例、回頭來反省,當我們有這樣擁有這樣的人才時,我們能不能讓他發光發熱、
但絕對不是如此大剌剌的回頭去嫌棄整個環境,如果本意是想解決問題。。



而歐美那套錢滾錢、利滾利的資本邏輯、不是台灣沒有、而是人天性就喜歡看著人家
有的優勢、看不到人家失敗多少次、融合多少文化底蘊才能走到現在。然後忙不迭的
照表面重抄一遍,表達自己做了很多功課、有多少外國經驗,劈頭先罵一頓。是說,
如果今天歐美經驗真的這麼神,他們不會十幾年才出一部阿凡達、應該要每個月出一
片才對(聳肩)。



而不管是華人甚至是亞洲地區的歷史發展,這一百年來的歷史與進步跟著歐美跑,
原本就是事實,也有他的歷史背景跟因素,而亞洲在發展各種產業的過程裡,它需
要時間,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競爭越來越多元化,文創產業也還在適應跟找出方法
突破,這一點、全球皆然、只是大家的功課不同而已。在其中,很多事情可以反省、
可以進步、但不是把這些內省的程序直接跟利益、跟能賺多少錢掛鉤、拿來貶低有
些兢兢業業但或者也深感無奈的人,把成功的定義詮釋的狹隘且現實。



當然、這跟我還當他是一回事有關,其實發現並沒有XD


台灣是一個彈丸之地、很多領域都是一磚一瓦的讓很多人才孕育、成長、給他時間、給他養分,


這段話的意思是,台灣是個人口跟市場相對較小的國家,我們沒有美國、大陸或
歐洲國家的人口與觀眾口味,我們的民眾也不太買唱片,更甚者已經不太看電視
,因為人口少、利潤不夠,民眾只想便宜又大碗,所以就更不可能像大數法則那
樣靠著市場區隔就養一狗票人,原作者知道台灣一年多少電視公司賺到錢?台灣
一年賣出多少唱片?倒了多少唱片公司? 他知道銀行看到媒體業三個字就避之
唯恐不及?這個市場早就在進行優劣淘汰賽,只能說、真高興能夠多補這一腳XD



我個人認為台灣的音樂市場有進步、很多事情慢慢在改善,民眾慢慢被教育、歌手
的多樣性在提高、甚至台灣能夠用這一點點資源創造許多機會,這些他口中抄
襲到死、不思長進的電視人(他把電視跟音樂市場也搞混了),在我眼裡、基本上
比原作者有用太多,所以叫做得了便宜還賣乖兼不厚道。


沒有人不知道創意的重要性,走到書店、十本書裡面有八本書告訴你創意的重要性
國際上多少企業因為創意消失又重生,BUT...SO WHAT? 書只會告訴你有多少創
意成功、沒人會告訴你多少創意失敗,說到底,王偉忠那票人不一定是沒創意,
而是這個環境、讓他們禁不起創意失敗的後果而已,而,這跟林育群有啥干係?
林同學不是第一天在螢光幕前出現,沒有給他機會不是製作單位、更不是那群倒
楣被酸的評審,他們只是忠實的按照自己對視覺聽覺的能力去判斷,跟沒見過
世面或是缺乏能見度有啥干係?美國偶像跟英國星光大道那幾個製作人就不是利用
這些選手讓自己更有能見度?更好招募吸引新血上門、再品頭論足一番? 



原作者大概以為歐美媒體或行銷單位是吃素的(聳肩),你長的唱的再有反差、
觀眾沒反應沒話題,這些製作人會去捧蘇珊跟保羅? 別搞笑了,這是一個沒利益
免談的利益結構體,可不是他口中那些無良、無本事、多少試試看的製作單位或他
又搞錯對象的經紀公司。。 



恕我直言的是,沒給他機會的人是台灣觀眾、在過去的曝光機會裡、或者也包括
可能很有眼光的原作者自己,重點一向不在有沒有創意、而是有沒有環境能夠讓創意
失敗,等待他成功的那一天。而且、到底講的是行銷包裝還是創意發想?藝人要紅一點都不難,難的是你想呆在圈子裡多久?


要飆、對象也要正確一點,既然看不慣這些既得利益者,何不玩大一點,把整個台灣社
會對於人才的態度與待遇、對事情判斷的看法臭罵一頓,或者我還會起身打哈欠鼓
掌一下。。。


BTW,這次造成全球金融風暴的始作庸者就是那群銀行家及數學家行銷包裝出來的"高獲利產品"


希望這樣有幫助大家認知到歐美經驗的道德層次(笑) 


當然,只想賺一票走人的不在此限(聳肩)


 


單純歌手利用海外行銷體系大紅的我沒印象,演員到好萊塢發展的倒是有幾個:周潤發、李連杰、幾位香港動作派演員(二線),so.........???  文創產業絕對不是靠行銷包裝這玩意兒能夠完全控制的、一個藝人一生的成就更不是~ 當然、或者我很沒創意的舉出這些很負面的例子、很沒創意的僵固在國界與文化差異的既定印象裡,但是、所有事物最終都會回到它的基礎、他的基本面、我認為這是永遠不變的天條,早晚問題而已~但這不表示我們不能在其中加速這些基本面好處為人所知,這時候、所謂的行銷包裝才有他的意義。


這話說回來,世界的過去三十年看歐美、未來的三十年在亞洲,王偉忠一幫人也還算跟的上潮流開始建立大中華區概念、而朱同學思考卻還停留在歐美無敵,說到底、誰比較沒創意阿?(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閒聊鬼扯淡 的頭像
    閒聊鬼扯淡

    tempnow的部落格

    閒聊鬼扯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