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當年~


 


 


跟現在的追日、追韓族差不多~


我是被港劇、廣東流行歌餵大的小孩XD


雖然相較起來,我看的港劇量應該遠遠高於音樂領域~


 


 


我很愛研究成功藝人/演員生平


原因無他,因為他們是屬於最通俗、最簡易、頗值得拿來借鏡的存在~XD


如果在他們身上曾發生過的喜樂悲傷、那人生路上必有類似的經歷可參考~


尤其是演員,在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之中,


他們該如何自處跟處理真實生活裡的問題,更讓我有極富興趣XD


如果說從電視劇、電影再到香港樂壇是我認識音樂的歷程,


該算是相當合理的描繪順序XD


 


 


以前香港樂壇的影響力遠遠高於目前的狀態


但與其說是樂壇、不如說是娛樂圈模式~


所以會從電影注意到歌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XD


如果要把當時音樂娛樂文化濃縮成一個現象


我記憶最深刻的不是哪首歌曲、哪個歌手、而是每年舉辦的四大頒獎典禮


TVB勁歌、十大中文金曲、叱吒樂壇、新城等四大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獎賞背後金主的意義多於歌手本身


早是不爭的事實~


 


 


歌手掌握歌迷、唱片公司(兼經紀公司)掌握歌手、金主掌握唱片公司~


越小牌、越沒有空間選擇、否定工作~~


幾乎早期藝人唱歌、演戲、主持、跳舞、、甚麼都會來一點


一天要藝人工作十六個小時以上也是小意思~


因為只有開工、所有的人才有錢賺,上至金主、下至歌手都是如此


金主、唱片公司、經紀體系、媒體逐漸連成勞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


尤其是早期的藝人,說是整個產業鏈的廉價與低階勞工也不為過(笑)


 


 


我很喜歡提四大天王的例子


或多或少、是因為他們是整個利益結構下最幸運的四個人(笑)


縱使依然辛苦異常、但起碼名利雙收


並且靠著自己的天賦智慧、走到最後且有自己的成功人生


相反地也可以想像那除了這四個之外的人,得多辛苦的掙得版面與知名度


 


 


當年香港樂壇喜歡用偶像與塑造對立的方式經營歌手


所以才會有當年四大天王的產生


在歌曲的音樂性及藝術價值上,香港大部分唱片公司為求速成、


翻譯大量日本已經成功的歌曲成廣東版~


唱片公司培養不出本土的詞曲作家、用海外的充數~


香港的影視文化、一向要求快狠準的結果~


多少也種下目前青黃不接的窘境


 


 


但台灣聽眾族群的多樣化且快速接受及消化歌手的狀況


卻反而逼迫音樂人願意在這裡默默努力


以音樂性與創作而言,台灣在過去與現在、都有更多樣化的空間


或者、在感慨台灣娛樂圈消退之時、也得慶幸


台灣的樂壇或影壇、一直缺乏金主們的青睞及把持


所以一直蘊藏著相對清新的氣質、少了匠氣~


而在大陸市場開出之際,國語歌已比廣東歌多了更多版圖


在風格多變下,台灣反而已經漸漸走出自己的路


 


 


所以、


我當年不喜歡張學友最大的原因應該主要是他常唱日本翻譯歌(笑)


光是給日本人賺版稅這一點就讓我灰常不爽....XDDDD


他一生(目前為止)只簽過一家唱片公司寶麗金(現為環球/上華為其分支)


更可以看到他天生在性格上的特色長情(笑)


而幸運的是,這個伴他23年的夥伴也算爭氣,


(這家公司是我唯二認為壓縮唱片技術上、比較有良心的台灣唱片公司之一XD


否則、有時候、長情相伴也未必是好事情XD


 


 


不管對張學友或我家老人這一輩還在線上的藝人來說,


到了這個時間點,也已經不太需要知道自己能做或想做的事情了


基本上、作品一出街就已經會有基本水準與觀眾群


訪問一次比一次淡定的他們、說是隨心所欲也不為過~XD


但還會繼續在這個領域裡面努力,


坦白說、除了熱愛這份工作,似乎也找不出其他理由~


但反過來說的是,如果這份工作只帶來痛苦


熱愛能夠讓一個人支持下去嗎?(偏頭想)


 


 


很多人以為劉德華是屬於商業氣息較重的演歌雙棲藝人


但其實、他卻淨做些理想性高、回收率低的要命的呆事(笑)


如果說、這幾年對他有讚譽太過的報導或評價


我只能說,那是一點一滴、辛辛苦苦攢起來的心酸堆積出來的成就


當然、這個過程之中,因為不當的念頭,


如自傲、如自大、如虛榮塑造出來的惡果


他也在其中付出很多代價與誤解


如同任何一個曾被成功欺騙、被失敗教訓的人一樣XD


 


 


相對來說、劉德華比起很多藝人的理想性多很多、也很高、甚至幼稚(笑)


對於歌壇、他的確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歌手,但他讓我愛不釋手的因素之一就是


他總是讓那些對他嗤之以鼻的人拿著他創造出的好處,卻還指著他鼻子罵(笑)


 


 


在他沒成名、沒成氣候之前、最流行的翻譯曲自然多多少少都會有


但比例相對來說已經算少,對於歌曲的素質要求或詞曲原創性這點來說,


劉同學一向不是乖寶寶,唱片公司三四年就換一次也是小事情


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掌握專輯風格時,更是卯起來跟新銳作曲作詞家討作品


一般來說都是先交曲子再給錢、他老大是凱到先給一筆錢


慢慢的等著創作交出來、藉此培養詞曲創作者、免得他們沒成名前就餓死~


 


 


在音樂這條路上、相對於其他歌手來說


他被很多人拒絕過、嘲笑過、甚至被唱片公司擺過道


(本來準備給他的歌轉給張國榮、唱片被取消)


比起張學友或絕大部分藝人的演藝之路~


劉德華一向很知道自己能做甚麼、想做什麼


但這是個很矛盾的情形


你想做甚麼、大部分是自我意願的主觀嚮往


但能做甚麼卻有一大半來自天份的客觀認定~


劉德華能夠在香港歌壇逐漸出線,一半是因為他永不認輸的牛脾氣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香港歌壇當初崇尚娛樂效果多於音樂性的氣氛


這給了他很多空間,不停交叉的讓觀眾在電影跟音樂裡給觀眾新鮮感~


早期的稱號叫做亞洲鐵人、目前人家的稱呼是「勞模」


坦白說,努力了一輩子,目前他在歌壇上的價值仍然沒人會當他一回事(笑)


最容易被拿出來稱讚的仍然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努力~


 


 


偶像又怎麼樣呢XDD


當一個沒天份、沒歌喉如劉德華的人


卻把所有實力派都逼到不得不全力以赴的地步~


是說,我最喜歡看人類挑戰老天安排的戲碼


逆轉勝、、、、我最愛看了(大笑)


 


 


所以、陶子曾經說過一個很好玩的論點:


現在不論會不會唱歌、都跟唱片銷售無關~


其實、這件事情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如此(笑)


 


 


這個落落長的故事只是想表達:


如果你認為自己有點天份,那要小心不要遜到被人逆轉勝、


徒讓上面那個老頭笑破肚皮~


 


 


如果你認為自己需要認真努力,那也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徒讓上面那個老頭偷笑不已~


 


 


上面那隻老頭的心腸壞到不行,唯一的好處是~~~~公平~~~


 


至於人生的很多事情,應該是同理可證吧XD


 


================


 


 


隨便亂看又發現幾個好東西~哈~


 


早期華人女歌手裡頭,我大概最喜歡SALLY的豪爽中性了(笑)


會挑這個片段出來,是因為兩個人完全沒有REHERSAL


但出來的效果卻很不錯,尤其張學友為了配合SALLYKEY


居然用完全低八度的聲音來唱!!!


(最後面SALLY還向觀眾特別說明


還跟學友說抱歉,很真實的一個女藝人XD


 


神奇到不行的歌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KDtuDjTJg&feature=related


零時十分 (2005葉倩文瀟灑同行25)


 


 


呂方是跟張學友一起出道的藝人????(驚嚇)


坦白說,因為鄭裕玲的關係,我一直以為呂方是羅文那輩人Orz…


這首歌、呂方唱的很有自己的口氣跟韻味,


但歌神的歌喉跟寬廣度卻依然驚人~


他一開口、你實在很難忽視他唱腔的渾厚跟幾乎找不邊界的獨特性,


但碰上呂方這種小品歌的唱將型人物,


歌神令人驚豔的天賦也不得不稍微退位一下(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dGZS54J7g0&feature=related


張學友和呂方合唱版《李香蘭》


 


 


這首歌阿~(笑)


其實我很喜歡孫佑佑的版本,


但歌神這個版本算是唱出另一種節奏感及唱腔的渲染度


尤其是幾個麥克風刻意拉開距離造成的音樂效果


孫小佑可以稍微看一下幾個現場表現的功力、尾音的處理跟變化度


在舞台上與背景音樂的互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lluLtmHE6k


張學友愛如潮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O85OhO320k (孫自佑--愛如潮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閒聊鬼扯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