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上來說,這本書或這部戲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說~


應該是屬於古代言情小說或偶像劇的範疇(作者在地底下聽到吐血身亡XD


 


作者JANE AUSTEN….生於1775享年僅41未婚


最著名的作品應該是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性與感性)、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EMMA(艾瑪)and MANSFEILD PARK(曼斯菲爾德公園)etc.


 


單純以書本的情節而言,對像我這種電視兒童來說,這位兩百年前的女性作家--珍所塑造的情節橋段、都已經是老掉牙的戲碼,殊不知、JANE雖然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在家鄉孵出這些文字,但誰會想到、一個兩三百年前的英國小說文學作家、他影響的幅員之遼闊、長達幾百年、遠至五大洲、、、深入每個擁有電視的家庭,以至於小鬼們老搞不清楚誰才是真正該崇拜的始祖級大師人物(偷笑)


 


就像早年大陸喜歡拍攝歷史劇雷同、每個保守傳統的年代,作家們總是得小心翼翼的處理他們對社會現狀的冷嘲熱諷、對社會階級及政治人物的鄙夷、對人們總是有禮的虛偽做作等等的起伏心情


(Hay…..We are talking about British…..10 times more than these….XDDD


 


 


坦白說、被人類的塑造出來的科技雖然日新月異、但文學作家們跟被他們書寫的對象、作為與反應倒是很有默契的保持著一成不變的進步速度(被飛踹)


 


But anyway,這位被譽為當世才女---Jane的作品即使年代久遠,但還是相當頻繁的被拍成電視劇、電影甚至是舞臺劇的形式,對英國人來說,文學作品的地位跟普及度恐怕僅次於莎士比亞,雖然應該大部分的人認為此類書籍僅止於風花雪月之類的靡靡之音(笑)。對我而言的意義就簡單許多,單純只是他是我除了英文字典之外的第一本英文書籍XD


 


雖然、、永遠也別期望一個高齡17的小鬼能從此類小說裡頭看出甚麼~


反諷社會文化、隱含性女性主義及FREE INDIRECT SPEECH的奧妙(大笑)


只能說、少不更事的年紀總是會把重點放錯,真是可惜了JANE字裡行間如何生動描寫當時社會背景的幽默與嘲諷深意XD 


 


對我淺薄且有些模糊的印象來說,相對於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應該算是我認為JANE最令人欣賞的作品之一,尤其是他最擅長諷刺卻隱含寬容的文筆在這本書裡頭發揮到淋漓盡致,在伊莉莎白跟父親MR.BENNET身上更是經典搶眼


 


坦白說,文字在我的印象所及,是一種幾乎無法以其他媒介傳達同等情感與情緒的工具,所以每次只要有文學钜作被改編成電視電影、我的頭基本上就有點疼痛的傾向尤其是美國好萊塢製作、慘不忍賭的百分比基本上遠高於其他國家(大笑),或者這樣也可以稍微解釋一下我對這部作品在1995年與2005年版本間的偏好程度XD


 


單純以觀影的角度而言,兩個年度的版本可以從IMDB上看些端倪~


 


1995年、IMDB9.3分,爛蕃茄新鮮度100%


2005年、IMDB7.8分,爛蕃茄新鮮度around 85 perhaps….


 


坦白說、看到1995年版IMDB的分數有點嚇到的感覺 


全球電影排名最高分數刺激1995也才9.1


9.3分是甚麼概念?  (投票人數自然有顯著的差異XD


 


雖然2005年版可能更為貼近近代對審美的觀念,擴大對女性自覺的包容度(但深度卻反而不及XD)、畫面構圖也頗為精緻,但某種程度來說,1995年版其實極為貼近原著,甚至是罕見我認為能夠拍出原著所有精神的作品。


 


某種程度來說、個人覺得文學作品要拍成戲劇作品最大的困難如何抓出主軸精神、用鏡頭語言勾勒出文字含意、讓演員在角色與自我風格間取捨、在客觀與主觀立場上整理出邏輯之後,忠實地傳達編導想在這個版本裡傳遞要表達的訊息~


(基本上、我是不反對改編的書迷,編導有膽改、身為觀眾自然奉陪XDD


 


Jane的文筆一向細膩,尤其對文字場景跟人物對白描繪大多精準且有承先啟後的功能,尤其人物塑造上既能創造出合理且有邏輯的性格、卻又透過細膩的心理活動描述、讓角色幾乎沒有臉譜化的問題,轉折之間除了合理、更多的是入情入理的社會環境之於人的心理活動影響之巨,正面、負面的台詞與情節推進過程,很多段落雖然諷刺幽默、卻也常有著寬容與妥協的選擇,Jane的個人風格,其實讓文字化為場景,變得既輕鬆又極其困難,尤其是演員的詮釋將會變成全劇重點。


 


其實,戲劇跟音樂在表演本質上極端不同,音樂演出、基本上是一種直接且非常需要有自我風格的表達才能夠達到令人注目的境界,簡言之,歌手之於音樂的立場是在表達自我。


 


但演員在演出戲劇作品的同時,他們卻是藏身在作品之後,用自己身上能夠有的任何工具、包括語言、腔調、動作及表情、去合理傳達劇本或導演想要傳遞的訊息,這點、一向是我認為非常弔詭的心理狀態、到底該如何能夠保持一定比例的角色本色、再透過演員的自我表現出來?這個比例在每個角色裡面如何分配得宜?(嘿~我完全理解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必然會對這個問題大笑不已XD


 


1995年版是個非常有趣的作品,除了加了幾場讓英國(或者是全球XD)女人樂翻的經典戲份(達西的高傲、達西出浴、達西憶及佳人的微笑與羞澀、達西的BALABALA),所有台詞與場面幾乎與原著無異,他能夠在眾多書迷心目中如此高的滿意度,最大的貢獻正是他幾乎原汁原味的忠實表達書裡面的所有場景跟橋段,特別是演員的表演及角色刻劃,最驚人的不是男女主角的稱職、而是幾乎每個角色跟戲劇元素都有他十分經典的理由。


 


【演員】


46d674324c7a4f82cb911


 


95版女主角是Jennifer Ehle,很多看過2005年版的影迷(特別指稱XD)認為2005版的奈特版更為經典美麗,但對我來說,奈特的伊莉莎白除了層次單薄、臉譜化的問題外,更妙的是居然含點歇斯底里的憤世嫉俗,光這點,其實就很難讓我認同這樣的解讀方向,這與JANE在塑造女性人物時,常具有社會性的寬容理解有不小的差異,戲劇張力上,更搞得達西差點變成小白兔型的人物,呃…….


 


 


OK…..跳回JENNIFER版,外型上,JENNIFER其實頗為接近當時仕女們的審美觀,比起現代崇尚的標準身材、當時社會對美女身材的定義偏向圓潤,而對女性在身形與舉止上的要求更是嚴格不已,伊莉莎白的特性在於既活潑又莊重,幽默又有見地,即便他的行止已經是當時社會十分特殊的例子,但不能不否認,他的聰慧與獨立自主或者不滿某些男女之間、社會文化制度與階級上的差距,但某種程度來說,他仍然是遵守著社會價值觀裡的基本運作,只是在關鍵點上、用自己能夠掌握的方式保持原則,“通情達理但又具批判性”的聰慧性格跟電影版更是幾近相反的部份,SO….這個角色的拿捏尺度幾乎是全劇重點。


 


 


5107456_13555883


(達西的高傲vs伊莉莎白的可親聰慧)


 


在這個角色的選擇上,有點讓我小驚訝XDD  是說,英國人嚴肅且保守的民族形象一向深入人心,但誰敢說英國人做事總是一絲不茍到不通情理?JENNIFER是美國人這一點、應該就可以打死一群想說這句話的人XD


 


 


JENNIFER在氣質上很有古典美女級的優雅,當年到英國唸書的JENNIFER在口音上事實上比英國人還英國人XD  對我來說、表演上,他非常忠實的表達出伊莉莎白與達西之間從厭惡、懷疑、理解、改觀到愛慕的心理過程,演技不溫不火之餘,把整部作品的層次提高了很多,對演員來說,二分法是最簡單跟毫無驚喜的演法,但JENNIFER的表演除了立體之外,幾乎每個面向的處理都讓觀眾產生不了討厭他的情緒(特別是我這種對彰顯女性主義稱不上太多好感的類型XD),會用幽默的方式嘲笑達西的無理高傲、耐心且溫暖的面對總是讓他有些難堪的家庭(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色難、這一點、伊莉莎白是孔子的知音XD)、教訓達西求婚的義正嚴詞(達西可憐的站著受訓場景實在是很有趣)、面對德波夫人的逼迫、JENNIFER賦予伊莉莎白的深度與智慧、其實是不卑不亢的最佳形容詞。


 


 


colin-firth-460_1212763c

(臭臉達西是18世紀有錢/地位崇高男人的經典款,重點不是他僅僅有錢或地位崇高,


 而是他非常受教,改變男人一向是女性同胞莫大的興趣與共識XDDD)


 


 


而柯林佛斯的達西先生,就大概是另一個被雷打到的好例子XD 因為這個演員在這部戲之前是個化外之民(大誤XD


 


5153568_13555883


(不用懷疑,這個頭髮卷到像燙壞的傢伙,正是迷掛一堆師奶的柯林同學,


 應該有人找他拍一下整髮前廣告之類的才對XDDD)


 


 


第一、他老大沒看過JANE這類糜糜之音的作品、到處問人這部作品風格還被當成神經病(不是太確定、這跟華人沒聽過金庸是不是差不多的程度XD);第二、他老大拒絕了劇組邀情很多次、因為弄不清楚幹麼找他演這種經典角色,他也不認為自己能夠演得出色;第三、他老大在經過製作人不斷地勸導之下看了劇本、之後只講了一句話:我不知道你找我演的用意,但我只知道如果我讓給別人演、以後我會很妒忌。。。


 


SO…這位柯林先生與達西不相上下的古怪、正式搭上長達十多年的姻緣線(婚禮音樂緩緩響起XDDDD


 


 


1995年版的達西讓柯林佛斯一下子變成家喻戶曉的明星,從此之後,幾乎變成嚴謹、外冷內熱與深情款款的最佳代言人(據說這件事情被親朋好友嘲笑最久XD),甚至被抓去演了兩次BJ單身日記,目前為止,一般觀眾恐怕也只記得這三個作品(如果一個演員靠著1995年演的戲登上2008年的最性感男士寶座,再怎麼樣也應該要感恩才對XD),我想,身為一個演員,應該會不知道該慶幸曾經演過如此經典的作品,還是要怨嘆就此定型於此類角色的無奈  某種程度來說,或者、前面這件事情還是得先發生、才會產生怨歎這樣的情緒(大笑) 


 


 


 


到底是要患寡、還是要患不均、一向是人類很難決定的議題XDDD


 


 


柯林佛斯的達西之所以經典,重點是角色心理層次的每個轉折點都清晰異常且很有邏輯,達西之所以難演,除了書裡面先天就有出場不多、台詞更少的問題,偏偏這個角色在前後行為模式上又頗大的變化,在合理性的銜接上就十分重要。當時的英國評論就說:當看著觀眾都為著柯林的達西瘋狂的時候,其實沒人注意到、這位達西其實出場的時間並不多。


 


 


這一點、柯林版達西在前後期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同中求異的性格鋪陳是我覺得最經典的地方,達西的性格容易認真、嚴以待己卻也嚴以待人,對不耐煩或粗俗的事物總是採取最直接的言行去阻擋自己變成笑柄,但他本性其實寬厚且重情重義,柯林在前面的橋段讓達西為甚麼被伊莉莎白厭惡的理由表彰的非常明顯,但看到伊莉莎白自然純真的舉動,眼神還是會充滿不由自主的追隨,簡單幾個眼神流轉就開始鋪陳後面的轉折跟愛慕,角色歷程從嚴峻、自信、掙扎、告白、失落、性格明顯改變再到最後抱得佳人歸的欣喜,除了強化兩性關係跟情節的張力,更讓達西真正的性格面向逐漸因為劇情發展而不斷加深層次厚度,讓這個角色顯得立體又迷人。


 


(經典橋段)--吵架篇


5122879_13555883


(準備告白?這個人應該是打算殺人吧XD)


 


5122881_13555883


(苦惱許久的傾慕跟家世問題,滔滔不絕ING......這位先生,這個教訓告訴你,


    罩子放亮點,以後才不用自己把話吞回去XDD)


 


 


 


5122993_13555883


(聽到家世背景不相稱之類的話,加上姊姊姻緣被從中作梗,伊莉莎白不是普通火大XD)


 


 


 


5122994_13555883


(求婚大作戰....完全失敗!!!!XD


    踢到鐵板是每位男性生命中必經的過程,ENJOY IT..MR.DARCY..XDD)


 


5123415_13555883


 


(出了門口,失望難過之情才顯露無遺....


 


 


 


5123416_13555883


(被求婚者不是一臉幸福、而是委屈,達西先生這個求婚成功把自己三振出局XDDD)


 


 


 


但即便因為伊莉莎白的拒婚導致性格丕變(偷笑),但達西面對不能忍受的事物(伊莉莎白的母親應該榮登第一名),還是一樣無法假裝他的不耐(其實他真正厭惡的是粗俗、而非階級),只是在容忍的範圍之內畫出一個可接受程度,多了一些通情達理的舉止跟溫暖,這一點、其實讓整個人物個性更多了些轉變的合理性跟可解讀的範圍,這一點,不得不說柯林的確在有限的篇幅裡塑造出可辨識的層次感、讓原本該屬於配角的戲份、變成觀眾最關注的焦點之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kFCnwUv0SE&feature=related


(伊莉莎白跟達西的對手戲---請著重眼神交換XDDDD


 


 


前後性格轉換--經典片段(湖岸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sKmDr1yrA&feature=fvw


 


 


5124732_13555883


(不用懷疑,這已經是古時代最暴露的衣服了,拘謹的達西基本上是受不了自己衣裝不整出現在愛人面前低,柯林這一段的表演被影迷視為經典中的經典XD)


 


 


5124734_13555883


(開始不知所措+不知所云,衣服沒穿好之前講不出話XDDD)


 


 


5124737_13555883


(不知道要講啥、只好一直問候人家父母XDDDDD)


 


 


5124736_13555883


(伊莉莎白也力持鎮定、兩個人這個時期開始的眼神已經加入互有好感的表達了XDDD)


 


 


5124931_13555883


(匆匆忙忙的換衣服、達西不穿好衣服就不會講話的病灶真的不是普通嚴重XDDD)


 


5124935_13555883


 


(終於把人追回來,兩人林間緩緩而行,大概是第一次沒有劍拔弩張的溫馨場景)


(英國人普遍身型都很英挺,柯林這套馬褲裝更顯得修長優雅)


 


 


 


【原著與改編】某種程度來說,這部文學作品已經是兩三百年前的社會描述,單從作品的涵義去描述,理性與感性這種對立性的題材,其實或多或少已經不太能夠處理現代社會複雜多元的型態,JANE最後對於理性戰勝感性的理由敘述或選擇,其實也有點稍嫌淺顯的疑慮,但傲慢與偏見之所以可探討空間較多,除了對first impression(本來的書名)認知的通病幾乎沒有時代問題,書裡面針對男女之間的差距,社會習俗文化認知,社會階級差異的描寫,幾乎是認識當代社會演進的最佳途徑應該也是一個原因。


 


反過來說,無論文學作品本身多完美無缺,當文字轉換成鏡頭語言需要在能夠被直接理解的前提下,劇本改編是否能夠彰顯原著想要表達的意念,甚至比原著更原著。95版的PP如果跟原著相比,大架構及主要場面幾乎雷同,但最令人驚喜的是:調換伊莉莎白與達西的對話順序,讓戲劇張力跟人物反應更為順暢合理,最經典的應該就是第一次求婚那一段:


 


原著裡頭對於吵架內容的著墨並沒有優先順序,但電視版卻讓達西先情緒激動的向伊莉莎白沒頭沒尾的唱了一段、我愛你之無法自製,越講越開心的開了另一個議題叫做:你的家庭背景之多不可取,最詭異的是數落了伊莉莎白粗俗的家庭之後,終了卻求伊莉莎白嫁給他、以解除他的思念之苦。


 


這段戲的對白前後順序、除了讓觀眾清楚的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卻又深刻體會達西煞到伊莉莎白的無法自抑心情,對達西的驕傲表現也有defend的表達,雖然顯出兩人價值觀跟處事態度的差異,但卻保留了原著的留白之處,也留給觀眾空間去釐清。這些、正是改編原著、搬上螢幕最困難之處。


 


這段男女角的對手戲火花四射不已,兩人的情緒都從激動、不知所措、受到打擊、互相攻訐、拂袖而去,眼神、肢體、語調都堪稱經典~(星星眼)


 


 


【場景】相較於其他版本,1995年版的P&P應該是偏向多方面成功的範圍,從導演運鏡、場景設計、服裝都有可以拿來好好鬼扯淡的地方。


 


--舞會:完全不需要懷疑,18世紀的英國男女不管有沒有打仗,人在哪裡,舞會是絕對必要的社交活動之一,頻繁的程度應該差不多就是看現代人看電視的次數與時數累計XD


 


這部戲,舞會場景十分重要,因為伊麗莎白跟達西的傲慢與偏見印象,原由都是舞會,第一次的舞會最有趣,當達西十分不屑的表達對這種鄉村舞蹈及完全對邀請伊麗莎白跳舞沒興趣之後,伊麗莎白慧詰且嘲弄的走過達西身邊,故意對著自己的朋友講著達西傲慢的談話,讓達西開始渾身不自在,這算是達西第一次對伊麗莎白開始產生印象的開始(不確定是好印象就是了XD


 


第二次舞會則是達西被伊麗莎白拒絕的開始,邀請跳舞被拒,達西卻是一臉有趣(嘖~男人天生應該有被虐狂的傾向XD),終於正面與伊麗莎白對話,看著他明亮的眼睛,達西的眼睛就開始離不開小妮子的身影XD


 


這幾場表演,男女主角的表現跟細微表情變化都是一絕,尤其達西總是需要端著撲克牌臉卻還得從眼角眉間透露出情緒讓觀眾不至於討厭或誤會他,這一點,柯林跟很多英國演員雷同,都十分擅長控制平靜下的暗潮洶湧的心理與情緒。


 


歐洲演員與美/澳演員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戲劇本身的終極看法,很多時候,英國或某種歐洲演員只要放在好萊塢電影就像跑錯片場一樣的詭異,一邊火力強大、大鳴大放、另一邊得用顯微鏡觀察演員臉部表情才能察覺暗潮洶湧/深厚不已的功底(喂~你們這樣不是叫攝影師去死嗎XDD  很多時候,導演一不小心大概就會被這兩種迥異的演員風格幹掉XD  這部全部班底都是英國製作的戲劇,自然就讓所有演員都細微來、細微去,才顯得達西與伊莉莎白那種內斂且深厚的感情迷人又感性。


 


有位工作人員說得極佳:達西與伊莉莎白的感情內斂而自控,有時候畫面只是多一秒跟少一秒,兩個人的感情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呈現。這一點,也足以說明演員控制眼神眉間之深厚功力。


 


某種程度來說,這個版本的PP恐怕是文學作品改編與戲劇之間最好的範本之一,保持與原著適當的距離跟黏著度,統一所有演員的表演風格,尋找全英國最適合的拍攝場景(我還是認為1995年能夠拍水底戲、還剪接得很順暢、外景戲一堆真的頗神奇),加了一些刻劃達西先生的小片段(僅代表全球女性書迷表達感激之意XD)。


 


但如果要問我電視版「傲慢與偏見」給我的感想是………..???


 


或者該套用當年瘋狂討論PP的英國報紙形容詞:


“為了能夠吻到他(柯林)的唇,全英國的女人願意跪著爬到莫斯科。”


 


(大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閒聊鬼扯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