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投入時間精神做張學友這門功課,是看了一段訪談之後開始的。
那位訪問者似乎是以讓來賓感動流淚著稱,
一開頭就稱張學友是老藝術家,只換來他輕鬆好玩的大笑;
過沒多久,這頭銜就被拿來當作要求他現場教跳舞的擋箭牌還了回去。
這種機智真讓人不拍手讚賞也難!
所以,慢慢的把一場又一場能找到的訪談、演唱會都看了下去。
愈看,愈覺得有興味,愈被這位年近五十的資深藝人深深吸引。
在這種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裡,名聲所代表的意義之一就是,
孤狗會把你要或不要的東西全都叼到你眼前。
張學友所有出現在媒體的點點滴滴,皆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
至於是不是要進一步的解讀這個人的內在,就屬各家各人的特殊偏好了。
而我一向偏愛的,就是看人說話時的眼睛。
向來不愛簡單歸類的頭銜,例如:「大師」、「歌神」、「四大天王」之類的。
若遇見感興趣的題目,自己慢慢去發掘它的樣貌,整個了解的過程和逐漸累積的認識,
才是屬於自己比較完整的觀點。
而張學友這堂課啊,上到了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五個字-「紅塵修行者」。
張學友的口才絕對稱不上好,說話卻很少有一句不入人心。
他的咬字有點奇怪,流暢度並不因為對國語的熟悉而有所提升,
但每一句話都讓人相信,他是由衷的,誠懇的,坦然面對的。
不管是生長家庭的清寒、被打到大的童年、奇順無比的出道與爆紅;
乃至第五張唱片的慘澹銷量、持續三年酗酒的荒唐墮落與逃避、
再度翻紅的珍惜謹慎、舞台上無法預料的難堪與痛苦;
個人生活中,夫妻相處的磨合難題、父親角色的積極投入;
甚至對主持人隨時冒出的讚美或崇拜話語的平淡如常視之;
都清清楚楚在他眼中看到了,一個如紅塵修行者般的透徹體悟。
在一個又一個的訪談中,他或許有放鬆度的差別,目標性的不同,
但眼底的一貫的說話表情就是-如常自在。
張學友的口才絕對稱不上好,說話卻很少有一句不入人心。
在一個又一個的訪談中,他或許有放鬆度的差別,目標性的不同,
但眼底的一貫的說話表情就是-如常自在。
這段近年的訪談內容特別能看出他的內在本質:
我非常、非常喜愛舞台,非常、非常喜歡唱歌,
但這是工作。
在工作之外,我就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任何其他專長的平凡人而已,
所以我盡力去做的一件事是,把自己的心理狀態調整好,
讓自己面對媒體壓力時,思想、判斷力、行為,都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而這個本質,讓他四十五歲後的面貌,更多了難以言喻的吸引力。
在他留著鬍渣、髮型微亂、身著休閒打扮的造型中,
臉龐難掩中年男子的疲憊線條,眼神偶爾閃過的包容忍耐卻讓人會心一笑。
那是經歷台灣小巨蛋雪狼湖倒嗓而中途停演事件的張學友;
隔年再創個人世界巡迴演唱紀錄、他卻已經知道,將要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世代、不同的可能。
而他,更大器,更謙和,更沒有身段,
就像今年在二十屆金曲獎中的投入、襯托江蕙的紳士風範,多麼令人激賞。
而他唱的歌曲啊,就像他本人,自然舒暢得不給人壓力。
「離人」是在星光大道節目裏才第一次聽見。
林志炫用爐火純青的技巧兼多重畫面與戲劇張力的方式,把這首歌直接打進聽者的心坎裏。
當時找來張學友的版本,相比之下,重口味的當然容易勝出。
經過一長段時間讓心情恢復正常後,
再聽張學友的離人,悠悠淡淡的口氣,不誇飾、不刻意,
輕輕簡簡帶人飄進那美得驚人的歌曲意境之中,
又完完整整的保留了足夠的空間,讓聽者可以自由發酵各自的故事或無邊想像力。
是的,張學友的歌聲和詮釋,就是有這種特殊的魔力。
有一種藝術家,作品風格強烈,張力無窮,把觀者的心神完全占領,
在他的作品威力之下,久了,會有一種喘不過氣的窒息感,不逃都難。
另有一種藝術家,技巧藏在看不見的每一個地方,
勾出你的每一個感覺和他一起對話,受邀一起享受他的作品,
甚至共同完成這件作品要表達的意念和話題。
然後,你就會知道,藝術之於人心,有多麼神奇的撫慰作用。
當然啦,人生,也會有需要辣椒或烈酒的時候。
張學友盛盤上菜的辣椒,則是細手調理過,呈現多層次多面相的豐富辣度。
例如:「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特別是黑與白精選集的版本(反而不是演唱會聲音表情更濃烈的版本)。
第一次聽歌時,就深深陷入它構築的氛圍裏難以自拔。
當淚水滑下臉龐,一次又一次的、又輕又深的,撫平了心裏原來一直留著的深深淺淺的折痕…。
不管是愛與背叛也好、心痛心碎也罷、到後來無怨無悔或中年聽歌的美麗心情,
張學友用一種簡單無華而真摯的音質,如實而淋漓的呈現一個女子走過感情路的所有滋味。
盡管身旁的小孩不懂、漸漸入睡的男人懂不了,都沒有關係,
只要有音樂,有這首歌,再寂寞的心事都可以被安慰被了解,
然後,就可以安安靜靜的看待過去,再重新打點好自己,回到平凡平淡的生活中吧。
也只有真的傷過,痛過,再恢復過,人是不是才能夠真正懂得平淡滋味的難能可貴?